毕业、葬礼和火化


毕业和死亡好像是同一回事,至少对活着的人是如此:经历一场毕业无异于身边的一批人集体地永远离开了某人的生活,或许永无再见之日。

永久的别离,即是死亡。非某人死了,而是周围的人,熟识的环境、校园,一并从这个人生活中死去了,同时他也从这些存在的生活中一并死去了:毕业就是一堆人相互死来死去。

或许也就是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又一个毕业典礼,当作葬礼的作用,通过繁复的仪式和层出不穷的琐事,把对逝者的不舍遮掩过去,在最容易脆弱的时候麻痹掉敏感的神经。

只是麻痹毕竟是暂时的,如同被酒精催眠的悲哀,等醒来时往往更加剧烈地汹涌。而典礼之后所接续的,恰恰便是火化——人和人分别走上各自的路,旧日的一切渐次烧成灰烬,散落四方,再无重聚之日。刚毕业时彼此还说着冠冕堂皇的话,约定着“总要见面”“常来常往”,但话音未落时,焰火早已在暗处燃起,缓慢而无情地将过去炙烤殆尽。人们看着这团无形的烈焰,以为它会温暖,却不知它要的乃是彻底地焚烧。

有人总是不愿承认自己已然走进炉膛,犹作悲情的幻想:以为朋友圈里发一条“再见青春”,便能替代亲眼目睹灰飞烟灭的痛苦;或是电话中一句“常联系”,便能够挽留那些已然散场的生命。然而无论如何挣扎,焚化之火总要将人推入现实,时日稍长,骨灰盒中剩下的仅仅是一些飘忽的、模糊不清的记忆的余烬。这些余烬不久便会随风四散,落到遥远的城市与街巷,融入千篇一律的庸常生活之中。然后,即使再偶尔忆起,也不过如清明节前燃烧的纸钱,虽带着怀念的心意,终究是徒然的献祭罢了。

然而,人的天性是健忘而自欺的,总要假装毕业只是阶段性的告别,总要将葬礼轻描淡写为“下一阶段的开始”,于是沉浸在告别的热闹与仪式的浮华中,不知自己正亲手将一切送进火炉。殊不知人生种种,本就是接连不断的火化仪式,只是学校太过温柔,用学位证书、聚餐酒杯、合影留念遮掩了真相,缓和了剧痛,以致使我们浑然不觉自己正逐渐成为墓碑前的一抔冷灰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